城市绿化有没有「过度」不好说,但是我真心觉得地产园林的绿化「严重过度」。
规格:尤其是重要节点的主景树,基本都是30公分胸径往上走的,但是据我所知,中国的苗圃很少有耐心从小苗慢慢培养至20cm以上,所以大胸径的苗木基本靠挖,从哪挖?好点的还是从农村,无良的都是直接上山挖。你以为那些大树就刚好长在山脚下?too young too simple,我曾听业内前辈描述他们上山为了挖大树铲平半座山的故事。
密度:大规格有时是为了制造卖点,密度则是为了及时效果。地产园林,尤其是样板区的园林,基本就是个把月最多半年赶工出来的,这么短的时间内如果采用小规格的苗木很难出效果,地产商又等不了,普通大众也没有植物会逐渐长大的意识,所以基本买房看着郁郁葱葱的园林,过个三五年就会拥挤不堪蚊蝇密布,而此时,物业也无权轻易的进行疏理,顶多是修剪,我曾经参观七八年前的某获奖项目,上层植物基本已成密林,下层植物因过度郁闭稀稀拉拉,脱脚落叶满目疮痍。
我有个同事做一个美国中部小城的项目。他建议多种树对抗城市热岛效应。这个小城长这样:
我们的绿化方式应该有很多可改进的地方。不光是种行道树,还应该辟出大块的地面进行绿化。
其实绿化不光是种植物,还有重要的一点是增加透水面积(pervious area)。现在一下大雨城市就成了鱼塘。很大原因是我们大部分城市地面都是不透水的(impervious area)。雨下下来不能被地面吸收渗透,全部聚集在地面并超过城市排水负荷造成内涝。增加绿化面积也是增加可透水面积。此外,植物蒸腾会将土壤水分散发到空气中。有植物土壤更干,更能吸水。我前面见到国内一些人已经开始倡导“海绵城市”,把不可渗透的地面换成可渗透的地面或者绿化区域,并增加储留雨水的设施。不知道进行得怎样,但显然是很先进的想法。一点点水泥地上挖洞种的树,真心起不了太大的防洪作用。
所以,少用水泥地,多留城市绿地。不光看着舒服,街上走着舒服,大雨来了也少遭点灾。 能绿化多少,绿化多少,我们离“过度”还差很远。
前面回答里有些说“砍树造林 ”一类的事,我觉得这是我国职业政治家们做的事,应该需要有政治,马克思主义理论,或者非正常人类研究基础的人才好回答,我就不献丑评论了。不过砍树造林是降低了绿化面积,也达不到“过度”的标准。
前面提到城市热岛效应。有植物在的时候,植物蒸腾吸收热量让叶面积冷却。如果你的房子边上有棵参天大树(落叶树种),夏天帮你的房子档阳光,冬天叶子落了再让太阳射到房子上。多么惬意。夏天有行道树遮一样阳光,在大街上走走也凉快。
前面有人提到树吸收粉尘和废气。我觉得吸收粉尘没错,不过吸收废气的作用应该是被高估了。植物会释放诸如异戊二烯一类的VOC(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这东西是臭氧形成的前体,而臭氧是对植物和人体有害的最主要的污染物之一 。所以,城市植物多其实是提供了更多的VOC, 并有助于臭氧形成。参考 Gregg et al,2003,一般来说大部分大气污染物浓度都是市区高于乡村,但臭氧是乡村高于城市,就是因为乡村植物多 ,VOC更多,因此有助于臭氧形成。(当然不能怪植物造成了臭氧污染,要怪汽车+工厂排放氮氧化物一类的污染物促进臭氧形成)。
2 净化空气,减少尾气污染,水土保持等等效果,我不是正经学这个行业的,不能给出科学的解释,但就我看到的而言。 只说治理扬尘方面,前两天的新闻郑州每天洒水3.5万吨治理扬尘,我现在参与的工程建设,在没有种上植物之前,是需要不间断的洒水和覆盖安全网的,如有不从十万罚款起步,种上植物之后不存在这个问题,从效果来说,比洒水和盖网要好的多。
3 国家对小区和市政建设有硬性规定,小区绿化面积没有达到要求的,竣工验收是通不过的,现在的道路,行道树,中央隔离带,机非隔离带,有条件是一定要绿化的,这能从侧面反映绿化的重要性。 二 是否存在过度绿化?
现在可以在网上搜到新闻,叫北京百万亩平原造林,耗资300亿,今年已经进入尾声,每亩平均3万元造价,我去年在北京参与了一部分。昌平北七家,二十年的梨树,碗口多粗,砍掉,从河北山东山西拉来小树苗种上。可以用造孽来形容。
行业竞争实在太激烈,就俩字,畸形。整个利益链条已经形成,催促着不断扩张绿化面积gogo体育,就不细说了。城市绿化肯定能带给人们美和健康,但如何去平衡各种资源,上到执政者的眼光下到施工单位的技术,都是要往前发展的。
我首先想先让大家再多想一下“城市养护是郊区养护一棵树的3倍以上”推理出“不如种到郊区去”的逻辑。大家有没有想过,城市对郊区的住房土地溢价往往远不止3倍,按此逻辑,是不是城市房子不合算,该一起都建到郊区去?城市经济地理有个概念叫极差地租,即土地经济密度由市中心向边缘农村递减,背后反映了城市集聚效应的规律,和人的经济社会活动密切相关。一模一样的内环房和郊区房得到的城市资源价值(区位价值)并不相等。而一棵树对于周边的外部效应,也因此受到影响而并不相等。
然后我们再来看看城市绿化是否过度的问题。要讨论过不过度,首先要有投资回报量化;要有量化就需要计算成本收益及现金流贴现,要计算这些,首先必须明白有什么收益,有多少收益,什么时候获得。
光是一个收益量化,其实就是一个很头疼的问题。在1990年代城市绿化的生态和环境价值量化是个热门话题,直到现在也会经常有讨论(我记得好像去年science还有一篇来自于牛津植物园园长的观点文?)。而在近10年城市绿化收益中的居民健康收益开始特别逐渐得到多学科的重视,这是一个比生态更贴近民生的问题,所以很快成为国际研究热点。
这里就提对于城市绿化的健康收益随便侃几点,大家定性地感受一下,看看城市投资绿化值不值。投资多少合适园林,具体案例肯定需要具体分析,但至少可以肯定原题中“城市建成区不如不绿化”是不妥的。
第一,卫生统计证据表明,长期生活在城市环境对健康有负面威胁,而临近绿化居住的城市居民健康有明显改善。1)近期柳叶刀另一项加拿大卫生统计研究表明,靠近高速公路会损害脑功能,有更高的老年失智风险[1]2)另外有不少研究讨论绿化较低的城市较乡村有更高的精神健康风险[2,3]——即使城市有更好的医疗资源3)而城市绿化正是提供了这么一种缓冲降低了疾病发病。而这种缓冲作用和临近程度密切相关。瑞典学者玛斯等人[4]针对绿地的流行病统计结果表明,在公园1公里半径内居住经常接触绿地的居民,其冠心病、脖颈及肩周疾病、背部疾病、抑郁、焦虑、上呼吸道感染、气喘、偏头疼、头晕、肠道疾病、尿路感染等诸多疾病的发病率显著低于居住在离公园更远地区的居民(控制了SES年龄等因素)。还有另一篇uiuc 的Kuo做的美国政府廉租房是否看得见绿色可以促进健康,降低居民的暴力犯罪率,非实验但外部变量控制的非常好,从而得到了很好的长期效果证据。还有一篇15年底scientific reports上一篇英国卫生疾病发病率统计和绿化率及环境优美度研究的,除了绿化率还首次看到关于优美度这么好的的卫生统计支持证据(应该还有不少研究,这三篇印象最为深刻)
第二,实验研究表明,短期亲近自然可以有效地降低血压及植物神经兴奋、改善抑郁及负面情绪、减缓压力、并提高注意力等认知水平[5,6](写到这里,文献多到我无法列了,就挑两个meta analysis综述镇场)
第三gogo体育,城市导致的健康问题,城市绿化以及设计的价值已经开始得到了医学界的关注。柳叶刀16年有一期健康城市专刊,由著名的城市管理学者Billie Giles-Corti客座主编。美包括华盛顿在内的若干城市从2013年起,由医生和美国NPS国家公园署发起“公园处方签(park Rx)”计划,医生将逛公园这种绿化暴露作为处方之一,用以治疗小儿多动症、肥胖等疾病。
末了,我还想补充一句,这种问题还不能完全按照成本收益量化计算。行为经济学领域有一个很有趣的风险厌恶概念(让我在此膜一下我的偶像Kahneman大神)。我们愿意为降低疾病风险出的钱,往往比我们愿意为甘冒同等疾病风险赚的钱高几倍。
特别是道路绿化,树的降噪效果是很好的,不然到处都是汽车喇叭声,人都会神经衰弱。
不清楚为什么会有这个结论的出来。没有树木、草坪的城市呼吸都困难。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虽然郊区空气好,可空气流动也是需要长途跋涉。会造成城市局部地区废气浓度偏高。gogo体育gogo体育